海思在為客戶提供技術服務時常常會遇到電梯遠程數據通信采集難題。一些從事小區(qū)物業(yè)管理因需要作為建筑特種裝備的電梯能否安全可靠運行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如何讓一個城市、一家遍布全國的小區(qū)物業(yè)管理公司同時監(jiān)控成千上成萬臺電梯的日常運行;一旦有某臺電梯發(fā)生故障,就遠傳到中央控制中心;鎖定“故障狀態(tài)”;還能通過傳感器,遠程自動“體檢”,預警亞健康狀態(tài)。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電梯遠程自動化監(jiān)控系統來完成。因此,這樣的市場機會是不是相當有魅力?
以南京為為例,全城有超過8萬部在用電梯。然而,電梯壽命遠遠比不上建筑,約十分之一已超15年使用壽命,有不少電梯甚至“帶病”運行。作為特種設備,每臺電梯法定每月保養(yǎng)2次,實際情況是不少電梯常常“不壞不保養(yǎng)”,甚至壞了也得不到及時保養(yǎng)。
設想一下,在一個擁有大屏幕的電梯監(jiān)控中心,數萬臺遍布城市或某大型品牌物業(yè)公司旗下全國各小區(qū)的電梯在一張電子地圖上,各種運行參數顯示在界面上。監(jiān)控中心還可與市質監(jiān)局、110聯動,作為城市或某品牌大型物業(yè)公司電梯應急處置中心承擔起全城或旗下全國各小區(qū)的的電梯急救指揮工作。
目前,全國電梯保有量超過300萬臺,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裝的電梯大部分仍在使用,零部件磨損嚴重,維修及保養(yǎng)成本大增,既不安全,又費人手。一部電梯運行時,成百上千個部件在配合工作,智能電梯則可監(jiān)測數十個狀態(tài)參量。一旦某臺電梯有事,中心地圖大屏即有顯示,可第一時間完成故障遠程診斷,讓維修人員快速響應有的放矢。對于新裝電梯,現場總線通信控制網關可以嵌入;對于在用電梯,也可方便加裝。
電梯物聯網并不是只能做“事后諸葛亮”,而是要做到“預測病癥”。舉個例子,電梯門被卡是一種常見故障,門內的傳感器可以監(jiān)測關門阻力大小,若正常關門電流只要1個安培,而故障發(fā)生前電流卻常常要用到1.5個安培,很有可能就是電梯門滑輪、滑槽內存在異物。電梯物聯網不僅能提前預見故障,還能精確測定哪一樓層的電梯門碰到障礙。
更神奇的是,電梯物聯網還能主動“遙感”檢測,發(fā)現潛在風險。以電梯剎車——制動器為例,電梯物聯網會在凌晨夜深人靜之時,向智能電梯下達指令,暫停使用,保持無人,再進行剎車驗證試驗。物聯網向電梯馬達施加轉矩,模擬電梯在超載情況下加力升降,考察它能否在指定樓層停得住。若發(fā)現制動器有點力不從心,那就要安排“預防性保養(yǎng)”,防患于未然了。這是不是很神奇?
隨著新一代電梯運行狀態(tài)安全監(jiān)控系統鋪開,智能電梯計劃2018年增至10萬臺以上。同時,新的體系也正改變維修保養(yǎng)作業(yè)的傳統模式。
以往,90%以上電梯企業(yè)的售后維保、巡檢方式,仍依靠一支筆、一張紙的方式進行,筆紙記錄信息無法快速查詢、檢索和分析。很多時候,一些例行保養(yǎng)往往只是輕描淡寫“打個勾、走過場”。而與電梯物聯網配套的,正是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維保服務管理。維保人員均持有智能移動終端工作,在手持終端上接受系統派發(fā)的“作業(yè)包”,他們到沒到維保現場、去了多少時間、是否按部就班操作,均能一一記錄在案。甚至在某個部位“動手術”時,智能終端支持拍照上傳,向中控人員“直播”流程,直至任務完全達標。這樣的維保是不是很值得期待?